「大學『用』了沒?」 教學工作坊暨圓桌論壇


教育部強化人文藝術及社會科學基礎應用人才培育計畫
人文社會科學應用能力及專長培育子計畫(A類:應用能力系列課程)

「大學『用』了沒?」
教學工作坊暨圓桌論壇

背景說明:
   
人文藝術與社會科學相關知識,多為探索學習個人生活及社會群體中複雜體系所衍生出來的基礎素養,它是多元、細緻且需要長時間積累的,較難以符應自然科學強調的標準化、一致化、效率與績效,在無法立即彰顯其效益的情況下,「重自然科學、輕人文藝術與社會科學」成為主要沈痾之一,甚至形成價值迷思與惡性循環,造成社會對於人文藝術與社會科學多有「學而無用」或「所學無用」之感,對於人文藝術與社會科學的師生而言,往往進一步淪於「學非所用」的生涯境況。
    本子計畫即希冀在繼續保持人文藝術與社會科學的多元個殊性之外,鼓勵重新反思學用之間的落差與可能性(「學以致用」),透過課程革新、內部統整與跨領域對話,積極培育在基礎素養之上可能延伸的應用能力,這裡所稱的「應用能力」,並非意指第二專長培訓,或者單純職業訓練,而是希望透過資源補助機制,在文化創意、社會創新與跨領域整合的思維下,促成相關科系課程革新,鼓勵師生能透過創作、實踐與實作的歷程,達到「學用合一」之境界。

活動主旨與目的:
    經過第一期計畫的補助,各受補助單位在一年半的實際操作中已完成階段性使命,子計畫辦公室特別整理歸納出不同類型的受補助計畫,並邀請相關專家學者出席,以圓桌論壇的形式進行焦點對談,希望透過另一種分享、相互交流的模式,進一步釐清在高等教育的教學現場中,為何需要培育人文藝術社會科學的應用能力?應用能力的內涵該如何定義?又要如何設計與規劃才能達到最初的目標?
    本次教學工作坊暨圓桌論壇,主要分為幾個子題,一是素養為體、「創作」為用,探討如何培育以素養為體並轉化為創作為用的能力;二是媒體「實作」的發聲練習,探討如何培育運用不同媒介來傳播素養的能力;三是從微觀到鉅觀的社會「實踐」,探討如何培育將素養實踐於日常及社會生活的能力;四是「技術」密集的教學升級,探討如何培育能夠整合並連結素養與技術的能力。
  希望藉由以上的討論,使受補助計畫進行的實際情況與成果能夠公開分享、討論,並精進第二期計畫之執行;以及檢討受補助發表單位是否有符合原先設計與本計畫宗旨:促進跨領域對話、提高競爭力與成為特色課程。也進一步對有意申請單位、甚至欲投入教學現場的(準)教師揭示臺灣人文社會科學大學教育的現況與前景。

邀請對象:
一、曾補助、已補助、未獲補助或有意申請之系所院主管及其教師
    二、相關系所院專案、新進或兼任教師
    三、未來即將投入高等教育教學現場之準博士或博士班在學生



指導單位:教育部
承辦單位:強化人文藝術及社會科學基礎應用人才培育計畫總計畫辦公室
          人文社會科學應用能力及專長培育子計畫辦公室
活動日期:10263日(星期一)
活動地點:集思台大會議中心洛克廳(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85B1

1300-1320
    
1320-1330
顧問、主持人致詞
時間
主持人
評論人
發表單位/發表人
計畫名稱
上半場
1330-1500
蔡慶同
助理教授
華山藝文中心
康文玲
副總經理
素養為體、「創作」為用
國立臺南大學
人文與社會學院
洪瓊芳教授
歌仔戲劇本編寫應用課程
靜宜大學
台灣文學系
彭瑞金教授
台灣文學演譯,文學有聲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
陳東升
教授
從微觀到鉅觀的社會「實踐」
輔仁大學
社會學系
魯貴顯教授
多層次反思所建構的社會生活
東吳大學
政治學系
黃秀端教授兼系主任
價值、理論、與公共行動
國立台灣大學
社會學系
陳惠敏教授
公共社會學
1500-1530
 
下半場
1530-1700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黃銘崇
副研究員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典藏管理組主任
周明
教授
媒體「實作」的發聲練習
國立東華大學
中國語文學系
秦嘉源教授
文學播客古典與科技的教學行動
國立中興大學
文學院
王明珂院長
影音創作與社區行銷:
人文藝術類之數位應用技能提昇
高雄餐旅大學餐旅管理研究所
郭德賓
教授
「技術」密集的教學升級
東海大學
工業設計系
柯耀宗教授
永續生活綠色設計人才培育計畫
南台科技大學
應用英語系
林芳俐教授
英語戲劇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傳統藝術研究中心
江明親教授
傳統工藝vs當代創意專題系列課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